廣場上喧鬧聲不斷,天氣陰,乾爽宜人適合讓人偶爾裝裝童稚。傍晚。我們斷續地聊著,在經過一整天的知識灌輸,習題練習之後,輕微地分享生活的細節。
「我一直很喜歡小孩子在廣場上嬉戲的樣子,看起來很祥和」C突然說,凝視著前方。我們所在的廣場是台北有名的景點,一些附近住家的小孩子趁著難得的好看的天空出來玩耍「如果時間允許,我會在旁邊的平台上坐下來,就這樣看著把剩下的午後消磨掉。」
此時的C正在面對大考,抉擇的前夕,或者甚至無疑──目標早就明確,綜合了眾人,自己的意見,只管把分數衝高。大考離我已經有點距離了,現在回想起來,那是一個無望的掙扎,催眠似的練習,彷彿要把剩下的生命提早燒完,只為了某某志願,而為了這個志願,也不惜和爸媽吵了不下數十回。那是個混沌的回憶。
聽C這麼講,一時之間我居然不知道該說甚麼。從前一陣子賈伯斯有名的史丹佛大學畢業演講,到最近TED上,好幾位講者提到了「把每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,問問你自己想做什麼」。這類粗淺卻深刻的辯證逐漸充斥在我們的周遭。還有在臉書上流傳的一則小漫畫:一個小女孩,旁邊站的是二十年後的她。女人含淚對著小女孩說:「很抱歉,我並沒有成為你想要的樣子。」
我呆看著前方,小孩在爸媽的帶領下玩耍,心裡不知道在想什麼,期待著什麼。當數十年過去,當他們終於老去而開始追憶,思索,後悔或者是心滿意足地在夏秋之交正如此刻的午後閒坐,是否會想起曾經童稚的時光,那些現實仍不曾加諸任何邊界,領土無限擴張的盛夏。
現在的我正全力衝刺,燃燒著大學的精華時光,趕死線,學校課程外是開放式課程,社團,服務隊,球隊。近乎瘋狂地趕路,只因不想「後悔」或是「對不起」。但死前的後悔和小時的想望互相重疊嗎?或者相矛盾,甚至毫無關聯?那些前人告訴我們的「死前的後悔」應該已經傳頌許久,然人們仍不斷處在這個迴圈裡。是無限的慾望嗎?看著C,再看看前方,好多情節正在開始發展,這些故事最終會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嗎?
「其實是我個人很喜歡啦~就特別喜歡小孩子」C見我沉默了許久,趕緊解釋。似乎以為我並不是很有興趣。我嗯啊了幾句,但說不出口的,其實是每一次端詳他們之後的追憶,懷想,關於曩昔,關於預言的死前,命運底下我驚愕仰望,純真的孩童奔跑向四方,是一幅巨製的意象,關於各種情節互相交織不交織,而此刻,此刻,我應該抽哪條線呢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